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2018年7月22日,*总理*主持召开*常务会议,会议决定,我国将建...

来源:语文精选馆 2.35W

问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2018年7月22日,*总理*主持召开*常务会议,会议决定,我国将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2018年7月22日,*总理*主持召开*常务会议,会议决定,我国将建立比较完善的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从今往后,广大城乡居民大病医保的个人医疗费用将有医保报销政策保障,大病医保今年支付比例达到50%以上,今后还要逐步提高。早在2016年,财政医保补助就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在*,一系列医改举措正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每个人身上都能读出一个真实的民生状况,都能读出一个真实的*经济。

结合材料,从“劳动者、分配、财政”的角度简要分析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全覆盖的经济意义。

【回答】

①(劳动者角度)劳动者具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大病保险全面覆盖,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创造*。②(分配角度)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大病保险全面覆盖,有利于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③(财政角度)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生活的物质保障。大病保险全面覆盖,有利于保障和提高*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稳定*。

【分析】

此题以我国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全覆盖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

【详解】

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从‘劳动者、分配、财政’的角度简要分析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全覆盖的经济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劳动者、分配、财政”的知识,属微观考查。其次,要明确回答的是经济意义。然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分别从劳动者、分配、财政角度分析其具体意义即可。

【点睛】

“意义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意义”类设问往往以“意义”“作用”“影响”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所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所具有的作用或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具体分析。此类设问的指向都比较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分析“意义”,所以审题的难度相对较小。但具体答题过程中要用到什么知识,或要从什么角度来分析意义,在设问中往往是没有明确说明的,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综合分析,所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2.解题规律

解答“意义”类设问的题目,关键是找到答题的切入点。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答“意义”类设问可从以下四方面找到切入点。

第一,根据设问的主体分析其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党、国家(*、人大、法院等)、*、人大代表、公民等;经济生活中的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另外,有时我们还可把主体扩大,如有些题目中可考虑对“农民”的意义、对“农业”的意义、对“农村”的意义、对“产业结构”的意义、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等。总之,考虑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对“谁”有意义。

第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意义。

第三,确定范围分析其意义。在答“意义”类设问时,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义”“*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等小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国家”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当然,很多题目是两种范围要结合在一起分析。

第四,回归教材分析其意义。即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

“意义”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抓住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极易导致漏答。其实,在具体设问当中,并不一定是一个问题一个切入点的,而是在一个设问中蕴含着多个切入点,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知识点:生产 劳动与经营 企业与劳动者

题型:探究题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