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来源:语文精选馆 3.43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 ,南浦清*万里桥② 。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 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7.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8.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19.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回答】

17.D

18.D

19.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凄清景*,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这是考查诗歌中“对仗”的技巧。首先应了解“对仗”的要求,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时极目”与“日萧条”对不上,“极目”意思是“极目远望”,是动词*,“萧条”是形容词,词*对不上。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比如本题中,D项就是词*对不上。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诗歌的题目是“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万里桥”,这两句是写所望之景,切合“望”。“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这是由望而触发的感怀。“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这是诗人的感慨。“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认真审题,明确提问的方向,“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需要分析诗歌的标题——“野望”,“野”交代地点,“望”交代人物的动作;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明确哪些内容与标题相合。诗歌的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首联切合“望”,颔联和颈联是内在的感慨,尾联切合诗歌的标题。

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指出表达这种情感的手法。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诗歌的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景物、作者的身世遭遇等来分析情感。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