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

来源:语文精选馆 1.48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有删改)

15.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有德行的人

B.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        优厚

C.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                    攻击

D.今宜举景德故事                          旧事

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第”,即登科,通常也叫“及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相反,应试落榜则称为“落第”。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乙次第。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时期则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之说,其中状元即为会试所取第一名进士。

B.“反旆”,旆是古代旌旗末端形如燕尾的飘带,泛指旗帜。旗帜是古时*队身份的标识,也是行*征战的指向标。“反旆”即掉转旗帜,指*队转变了行进的方向。文中的“反旆”意思是前来勤王的各路*队都调转旗帜回去了。

C.“东迁”,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即位,一年后迁都洛邑,始称东周。自此,王权开始衰落,诸侯势力不断坐大,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文中何栗引用周平王“东迁”的典故,借以劝诫皇帝不要听信唐恪迁都之议。

D.“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汉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事务,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顺从臣议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府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

(2)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回答】

15.C

16.A

17.C

18.(1)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任的知县没有一个敢责问他的。

(2)唐恪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他确实不适合在这个官位上任职。

【解析】

15.

试题分析:C项,“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中“薄”,根据内容“城下”可知译为“迫近、接近”。句意为:  等到金兵逼近城下,唐恪才后悔。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C“薄”,根据内容“城下”可知译为“迫近、接近”。句意为:等到金兵逼近城下,唐恪才后悔。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状元应为殿试第一名进士,而会试第一名也不叫进士而叫会元。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百科状元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废除,历经近1300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唐恪顺从割城之议是实,但并无降金之心也尚未降金。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C项根据原文第三节内容“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可知,唐恪顺从割城之议是实,但并无降金之心也尚未降金。

18.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知——任知县,雄——称霸(古今异义词),“县豪子雄于乡”(状语后置句),萃——聚集,前后——前任的知县(古今异义词)。(2)经画——经营筹划,但——只,蹙——紧急,诚——确实,。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唐恪”;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雄”“萃”“但”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县豪子雄于乡”(状语后置句),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凭借先辈的功德而科举中第,调任郴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承认自己是凶手,县令认为这是真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唐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查访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任的知县没有一个敢责问他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改变初衷”)而成为一个*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抚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着铠*来迎接他,唐恪让卫兵都撤离,只带着几十名士兵前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听从命令。

调往沧州任职。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回复他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诏嘉奖他。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朝廷授予唐恪同知枢密院事一职,到后又任命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晋升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来犯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使者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到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他们都班师回去。等到金兵逼近城下,唐恪才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府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观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重的了。皇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 “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

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待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劾他的罪行,说:“唐恪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他确实不适合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