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唐)刘长卿竹房遥闭上方幽,苔径苍苍访昔游。内史旧山①空...

来源:语文精选馆 2.95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唐)刘长卿竹房遥闭上方幽,苔径苍苍访昔游。内史旧山①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

(唐)刘长卿

竹房遥闭上方幽,苔径苍苍访昔游。

内史旧山①空日暮, 南朝古木向人秋。

天香月*同僧室,叶落猿啼傍客舟。

此去播迁②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

注:①旧山:寺院创建人兼内史的故居。  ②播迁:即流放远谪之意。诗人正蒙冤受屈,远谪南荒。

12.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13.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回答】

12.(1)首联写了游寺的总体印象:掩映在丛林里的幽静禅房,门内延伸着一条曾经踏过的满布苍苔的旧路。(2)颔联侧重写寺内的重点文物。(3) 在写景中融入了感情的**,萧内史的故居在夕阳里冷落,而当年种植的古木如今也以萧瑟的秋容与人相对了。其中,“空日暮”“向人秋”两句的凄凉景象,反映出诗人此时悲苦落寞的心境。

13.尾联写出了诗人蒙冤受屈,远谪南荒,重游旧地,而引起的愁苦抑郁之情。尾联用委婉而又含有讽刺意味的笔法,将内心无可奈何的愤懑情绪,用温婉含蓄的语言道出。明明是被诽谤,蒙冤遭贬,却还要说是明主的恩遇,其中的不满与讽刺显而易见。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写景技巧。首联概写游寺开始的印象。先是掩映在竹丛里的幽静禅房,门内延伸着一条满布苍苔曾经踏过的旧路,今昔不同的感慨油然而生。次联描绘寺内的重点文物。寺院创建人萧内史的故居(旧山)正冷落在夕阳里,而当年种植的古木如今也以萧瑟的秋容与人相对了。“空日暮”,“向人秋”两句的凄凉景象,写景中融注感**,反映出诗人此时悲苦落寞的心境。既是重游,又属雅土,寺僧定然相识,少不了一番款待。腹联便转写主客酬对的场面和诗人感情起伏的心态。上句写在桂花飘香、月明如素的禅房里,摆设斋宴,宾主洽谈,谈论人生世相、浮云富贵一类话题,诗人原本沉重的心情,暂得宽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三个角度:①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②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或通感;③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绘势。.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五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有时还有设问、反问)。答题步骤: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 法);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是如何运用这种手 法的(阐运用);此手法具有怎样的效果,营造了怎样的意 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析效果)。解答本题,可以先找出诗歌首联和颔联所写的景物,然后再分析如何来写的及其效果是什么。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指出表达这种情感的手法。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此去播迁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播迁”,即流放远谪之意。明明是被诽谤,蒙冤遭贬,却还要说是,明主的恩遇,其中的不满与讽刺显而易见。“白云”是借用梁人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的诗意,陶诗拒绝梁武帝诏他出山,后来竟获恩准,而诗人此时眷恋白云,却欲留不得。“何事欲相留”,是问白云,问寺院中与尘俗的僧友:“这是为什么呢?”诗人心中有数,白云、僧友也未必不清楚。“明主意”三字,也带有几分忠爱之思,说明诗人心中还有一定的儒家“诗教”影响,因此能将内心无可奈何的愤懑情绪,用温婉含蓄的语言道出,更觉悱恻动人。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此去播迁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可以抓住作者此时的境遇以及表达情感所使用的词语来分析。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