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论》经典语录

来源:语文精选馆 2.18W

《道德情*论》(全3册)(英汉对照)奠定了斯密在伦理学的卓越地位。全书共由七卷构成,主要阐释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质。斯密在该书中继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论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论。 …

《道德情*论》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意识到被人所爱,自有一种满足感,对一个心思纤细与感觉敏锐的人来说,这种满足感带给他的幸福,比他或许会期待的那一切可能从被人所爱当中得到的实质利益更为重要。

要获得内心平静就必须做到“身体健康、没有负债、问心无愧”。如果这些条件能够达到,那么财富的增加会是多余。

我们谈论关于自已的事情时必须有所节制。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同伴对所有这些事物很感兴趣就像我们自已一样。人类交往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很很多人缺乏这种节制。

不管某人如何自私,这个人总是存在着怜悯或同情的本*。他看到别人幸福时,哪怕他自己实际上一无所得,也会感到高兴。这种本*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同情的感情绝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即便是最残忍的恶棍,即便是严重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丧失全部同情心。

虚荣总是建立在我们相信自已是受人注意和被人赞许的基础上。

一般人都会钦佩成功人士,尊敬权贵,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了阶级差别,确立了社会秩序。

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们倾向于同情和附和富者、强者的感情之上。

对于遭逢不幸的人,我们能够给予的最残酷的侮辱,莫过于表现出副藐视他们的悲惨遭遇的样子。如果我们对于同伴们的喜悦显得无动于衷,那也只不过是于我们的礼貌有损罢了;但是当他们向我们倾诉痛苦时,如果我们不装出很严肃的样子,那就是真正严重的残忍了。

人,天生就希望被人热爱,而且希望自已是一个可爱的人,或者说,希望成为应当被热爱的人。他天生就害怕被人憎恨,而且害怕成为可恨的人,或者说,害怕成为应该被憎恨的人。

当事人努力把自已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所能赞同的程度,产生了崇高、庄重、令人尊敬的美德。

当我们被称赞而实际上并不值得称赞时,这种称赞几乎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快乐。

然而,人们更容易同情由无关紧要的事情带来的轻微的喜悦。在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做到谦逊是得体的;但是,对日常生活的小事,对我们共度良宵的同伴,对我们受到的款待,对过去说过和做过的事情,对谈话的细枝末节,对所有那些用来消磨人生的琐事,却难得喜形于*。再也没有什么比在日常发生的事情产生愉快心情更为优雅的,这种心情总是建立在对日常发生的事情产生的所有细微趣味的特殊爱好之上。...因此,正是青春-这个欢乐的年华,容易使我们动情。

热门标签